|
濰坊市作為山東生產區域其主要市場外銷市場為北京、天津地區。北京地處暖溫帶半濕潤地區,氣候受蒙古高壓的影響,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年降水量644mm。北京四季冬季干燥,春季多風,夏季多雨,秋季晴朗溫和,年平均氣溫10~12℃,土壤pH值大于7,因此限制分明,了部分植物的生長。天津的自然條件和北京相似,濱海土壤的pH值還要大一些。京津地區的用苗特點是:大規格、高標準、耐鹽堿的相對耐寒為主的苗木,F在京津地區調運苗木南線在萊州、濰坊、泰安一帶,濰坊地區的自然地理條件比較接近京津地區,生產的苗木在適應度上受到京津地區的歡迎,每年都要從濰坊調運大量的苗木,如2011年濰坊市紅葉椿產量的70%調往京津地區。根據這一優勢,針對園林用苗特點,要著重培育適銷對路的產品,全冠或半冠大規格高標準苗木:由于城市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要求工程竣工后,馬上投入運行,園林景觀能立刻見到效果才行,因此全冠或半冠大規格苗木在工程中比較受歡迎。此類苗木起苗時,要提前2年斷根并進行適當修枝。 適當培育一部分容器大苗。采用容器苗是提高苗木成活率和快速體現綠化效果的重要手段。
濰坊市處于藍黃經濟區交匯位置,濱海地區更是藍色經濟區和黃河三角洲高效農業示范區交匯融合的重要區域,擁有兩大戰略疊加優勢,重點打造了海洋特色化工基地、海洋裝備制造基地、海洋新興產業基地、海洋物流基地、海洋科教創新基地,把濰坊建設成為海洋經濟大市和濱海城市,成為藍黃“兩區”的重要增長極。目前,濱海地區已累計完成開發投入1577億元,完成基礎設施配套436平方公里,其中2011年新增投入490億元,完成配套52平方公里。在建5000萬元以上項目488個,協議總投資2253億元,其中新開工過億元項目273個。從2011年開始,濰坊市正全面推進各類園區向藍色高端轉型、向高新技術園區升級,濱海區成為國家科技興貿創新基地、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
以上新園區的建設都需要園林配套設施,濱海新區的土壤特點是含鹽量高。由于土壤內鹽分含量高,土壤通氣性差、結構粘滯、生物菌群減少、滲透系數低、毛細現象增強等物理性狀的惡化,使植物失去了良好的生長環境和營養條件,因此植物容易干旱枯。只有很少量鄉土樹種能適應高含鹽量的立地條件,苗木選擇上因地制宜,所選樹種的耐鹽能力要與造林地的土壤含鹽量狀況相適應,同時要考慮樹種對不同鹽分的適應性。需選擇繁殖、生長快的樹種,有利于盡早郁閉成林、覆蓋林地、防止土壤返鹽,并能逐步降低林地表層土壤含鹽量和改土壤。這對苗木產品提出了出現新要求,這種需求是濰坊市苗木產業發展的一個機遇。苗木種植者要培育市場需要的產品,首先要選擇種植適應性強的鄉土樹種,在充分利用好當地鄉土樹種的同時,適量引進篩選一些耐鹽鹽堿新樹種,豐富林種樹種結構,提高綠化質量,這些都將促進濰坊市苗木產業創新發展。
我國城市化進程穩步推進,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在一些經濟發達地區,小城鎮的環境整治已經全面展開,北京市2001年衛星城、小城鎮完成綠化面積600平方千米,2002年又把小城鎮綠化列入北京市十大綠化工程之一;南京市把小城鎮綠化列入林業八大工程;浙江省2003年起啟動萬村整治工程。小城鎮建設步伐的加快為綠化種苗產品市場的持續穩定增長奠定了基礎。在未來的一段時間里,至少到2020年以前,我國的苗木需求數量與現在相比不會有太大的變化。另外,隨著苗木行業的不斷發展,各城市現在的掉苗的格局將被打破,苗木的品種將發生傾斜,比如目前長三角一帶,現在城市綠化中常綠樹種用的多,今后觀花、觀葉、觀型的落葉樹種用量將遞增。在此基礎上,苗木業將發生3大變化:品種的多樣化、苗木生產從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苗圃從繁雜性向專業性發展。
濰坊市以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和生態市建設為手段,推進城市可持續發展、增強城市競爭力。通過對濰坊五大體系的建設:即循環經濟歷年為驅動的經濟體系、可持續利用的資源保障體系、健康持續的生態支持體系、與自然和諧的人居環境體系、體現社會文明安定的人文體系,到2020年,將其建設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生態市。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期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2平方米/人,綠化率達到40%,綠地率35%,森林覆蓋綠達到28%;遠期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4平方米/人,綠化覆蓋率達到45%,綠地率40%,森林覆蓋率達到33%。完善生態綠地系統的結構布局,恢復城市生物多樣性,減少城市綠島效應,提高綠地建設指標,促進城市向社會和諧、經濟高效、生態良好循環的發展。這些目標的實現都要需要大量的苗木,推動濰坊苗木產業可持續發展。